欢喜团子
简介
欢喜团子,是山东淄博市桓台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汉族民俗小吃,在大型庙会(如梧台庙会)和年关大集上,是一种美观美味又有美好寓意的美食。
欢喜团子制作方法十分简单,将糯米蒸熟,凉后弄散,炒至膨松,蘸取糖稀,制成大小不同的球状。按照单串、双穗、小挂角、大挂角等形式穿挂起来。
历史文化
“欢喜团子”发源于何年何月,已无从考究,但早些年,由于庄户人家日子过得紧巴,索镇李贾村十有八户的人家从事着“欢喜团子”这本小利大的行当。该村曾做过欢喜团子的齐卫礼老人和周庆金老人,向记者一行讲述了其制作方法。欢喜团子的制作需经过熬糖稀、炒粉条、揉团穿串儿三个工序。早年的糖稀是以黍子米、黏谷米作原料,出的稀亮,质量高。后来,人们都用玉米面作原料,质量稍差。再说炒粉,将粉条放入盆内浸泡染色,捞出再剁为“岗子”(即截碎)晒干备用。然后在炉灶上放铁锅一口,用淄河沙子烧热,拌粉条炒至膨胀,便变为“花子”。最后,揉团穿串儿。揉团还要有专门工具——柳树根做成的“木碗子”。先抓白花子一大把置于木碗子上,再抓红、黄、绿各色花子少许,置于白花子团表面,然后,两手握木碗子将其揉成花色圆团。大团有桔子大,叫做大货;中团有核桃大,叫二不流子;小团有山楂大,叫小货。把揉成的团放入筛子内晒干,便可用线穿串,穿至抹动不便时,即抽去大针,于每串随打结随摔,这叫“正穿倒抹”。
每年农历九月九后,李贾村各家各户就陆续开始制作,为了赶年会卖。一般来说,二月里香会少,三月里香会多,是销货的盛月。直到四月初八赶完了邹平城的黄山子大会,收摊子回家准备麦收。当然,卖货也得分去哪一方,南山里(博山)喜欢大货,青州、临淄喜欢二不流子,邹平、长山喜欢小货。
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欢喜团子这种古老的吉祥物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已被其它更新颖、更科学的物质所代替。现如今李贾村只有六七户还间歇地干着,当然也只是在入冬和春节时节。